石頭不語 最懂我心
我們的生命比不過山川河水,甚至比不過一塊石頭,山川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石頭以沉默訴情。千年之後,我們不在人間,但是,聽不懂的祝福、沉默的關懷依然存在。山不言,石不語,真心不願你錯過一粒煙雨紅塵!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認為:“玉之美,有五德”。
第一德,玉石顏色溫潤光澤,這是富有仁德的表現。
第二德,根據玉石外表紋理可以了解其內部結構,這是表裡如一、心懷坦蕩的表現。
第三德,玉石之音,舒展清揚,傳播久遠而音韻和悅,這是富有智慧和遠謀的表現。
第四德,玉石堅硬,寧折不彎,這是堅貞和勇敢的表現。
第五德,玉石廉潔不貪、潔白正直,這是匡扶正氣、倡導清廉的表現。
君子比德於玉,所以,遠在周朝,文人腰間配玉,《詩經.衛風》的詩中寫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說,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經過仔細的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樣。說明君子之美如同玉石砥練一般,經過高度的人生修行才可以達到君子如玉的美德。
東周楚人和氏在山中發現一塊外裹岩石的美玉,將這塊玉獻給當時的楚厲王,而楚國御用玉匠聲稱和氏獻上的只是一塊石頭,欺騙了君王。於是楚厲王下令將和氏左腳砍去。
厲王死後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將該玉獻給他,武王命令玉工鑑定這塊石頭,鑑定的結果玉匠仍稱是一塊石頭,結果和氏右腳又被砍掉,和氏算是有史以來最苦命的採石人。
最後和氏帶著玉石回到山上,在那裡天天慟哭,雙眼都哭瞎了,新即位的楚國國君楚文王派人詢問緣由,和氏說「我並非因被砍去雙腳而傷心,而是寶玉被認定為頑石、忠臣卻被認為是騙子,這才是傷我心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這塊玉,於是楚文王將該玉璧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還未完,《戰國策》說張儀被誣盜取和氏璧,《史記》說和氏璧為戰國趙惠文王所有,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在趙國後,希望以15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後來又有藺相如智取和氏璧,又有「完璧歸趙」的故事。
每一顆石頭,都可傳達一件精彩的故事,台灣文石更是如此,前天跟金緣藝石坊鄧大哥談他牆壁上大海報的文石,
鄧大哥竟然如數家珍的訴說每一顆顆文石的來龍去脈,說到精彩處,眼睛還綻放光芒,說明了收藏「台灣文石」不只是買賣而已,對賣家來說還是濃郁情感的割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