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地質」談台灣賞石文化
在2000萬年前,大地構造處在張裂環境,歐亞板塊在南海附近的邊緣發生張裂,和菲律賓海板塊碰撞,菲律賓海板塊隆起形成呂宋島弧。由於歐亞板塊張裂,造成海底岩漿噴發,溢流式的玄武岩質岩漿大量的湧流而出,大約在1000萬年前有較大規模的噴發,就是今天所見的澎湖群島。
到了約600萬年前,往西北方向移動的菲律賓海板塊和現今台灣島附近的歐亞大陸邊緣開始碰撞。這次碰撞,使位在台灣西邊大陸棚上的沉積岩層及火山島弧相互推擠、隆起,從南到北逐漸露出海面,形成今日的台灣島。地質學家將這次因火山島弧與歐亞大陸碰撞而形成台灣褶皺山脈的造山運動,稱為「蓬萊造山運動」。距今100 萬年前,金瓜石一帶基隆火山群岩漿噴發或侵入沉積岩層中,並形成豐富的金銅礦產。約距今80-40萬年前,尤其是約60萬年前是大屯火山群主要的噴發期,大量岩漿噴出地表,火山活動持續約至20萬年前才停止。
由於火山運動,澎湖群島及北台灣的玄武岩地質,由於玄武岩的裂隙和多孔洞的特性,地下熱液侵入玄武岩孔隙,熱液帶來碳酸鈣或二氧化矽等成分沈澱在孔隙裡。常見的文石係由霰石和方解石所組成,而部分文石也含有褐鐵礦、菱鐵礦、沸石、玉髓、瑪瑙或蛋白石。如果純粹由霰石或方解石等碳酸鹽類礦物所組成,顏色以白、乳白、淡黃居多,俗稱「白菜頭」。因為無花紋,體塊較大者通常成為雕刻的材料。如果文石內含有鐵氧化物、玉髓或瑪瑙之類的礦物,不但質地較為緻密,其紋彩也更為豐富而有變化。此類文石常伴隨同心圓構造,經琢磨拋光後,現出美麗的同心圓紋理,「文石眼」扣人心弦,鮮豔美麗,讓玩石家愛不釋手。
澎湖本島的風櫃、蒔裡、後寮、通梁、合界、小門嶼、池西、龜山、外垵、望安島、將軍澳嶼、東吉嶼、鐵鉆嶼、吉具嶼、四平嶼以及七美島等地產出,北台灣的三峽五寮、詩朗、桃園三民、復興、新竹關西、竹東等地區也有產出漂亮的文石。值得一提的是澎湖文石書院,創立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是昔日澎湖群島唯一的一間書院,該書院建材皆取自當地文石所蓋,文石五色紛綸,應天之五緯、應地之五行,應人則是五常而施五教,以石勵志,嘉惠無數學子,開澎進士蔡廷蘭、舉人辛齊光、鄭步蟾、郭鶚祥皆出自澎湖文石書院。
石之美者為玉,中國自古就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君子如玉,貴其雅之」、「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於玉」之說。中國人特別愛石頭,這要感謝孔子,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賦予玉的「十一德」,即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正因為玉石有「文」跟「質」的內涵,這也難怪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為何想要用十五座城池去交換一塊和氏璧的道理了。
台灣愛石頭的人很多,東海岸的玫瑰石、台灣玉、七彩玉、總統石、台灣藍寶、年糕玉、虎皮石,常常讓愛石頭的人爬山涉水,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去找石頭,西海岸的紅、黃、白花玉、黃碧玉、花凍玉、火碧玉、雜化玉、木化玉、貝化玉、西瓜石、白玉髓與灑金黃玉髓等也讓人為之著迷。撿石、賞石、玩石是走入山林溪海的捷徑,更能增添自己怡情雅興、健康運動的生活,藉由對本土玉石採集、石雕藝術、雅石文化的認識,讓愛石人的身、心、靈皆獲得全方位的舒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