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石文史考證
西元1664年,明朝儒學盧若騰(崇禎進士)於永曆十八年隨鄭經取道澎湖赴台,因喜文玩珍石,常至海邊岩岸尋拾,並做「澎湖文石歌」頌讚。(另一說為1751年任清巡臺御史錢琦所作)
茫茫元氣虛空鼓,長波汗漫蛟龍舞。忽然蓬萊失左股,幻結澎湖護仙府。
秀靈磅礡孕扶輿,滄桑閱歷成今古。遂有寶氣摩青蒼,知是奎星墮沙渚。
雷電追取敕神丁,冰霜琱鎪運鬼斧。合則成璧分如珪,圓成應規方就矩。
蘚斑隱躍漬璘璘,螺文屈曲旋楚楚。或如端溪鴝鵒眼,或如炎州翡翠羽。
蒼然古色露精堅,秀絕清姿工媚嫵。几案有時煙雲供,光怪猶作蛟龍吐。
底用珊瑚採鐵網,那復夜光誇懸圃。我來海外搜奇材,誰料眼中盡塵土。
塵土塵土何足數,此石莫共匣劍處。惟恐神物不自主,夜半飛騰作風雨。
本詩分為三個小節,為了凸顯文石的傳奇之美,前八句乃以神話傳說來塑造文石的身世,從驚天動地的板塊分裂,到吸取天地日月磅礡之氣,神人斧琢,天地化工,始得造就自然天成、耀眼奪目的「文石」之美。接著針對文石的形狀、色澤、石眼,加以描寫,各有佳趣,不論作為文房清玩或煙雲供養皆宜。最後,詩歌回到現實的當下,錢琦來臺擔任巡臺御史,兼理臺灣學政,培育人才,他將文石之美猶指向文人材士,大材之人,終將破繭而出,綻露光芒。
西元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澎湖第三任通判周于仁,在《澎湖廳略志》有「文石賦」頌揚文石之美。並做短序說明:「澎湖文石,在外塹山麓,掘地劈石得知,外具醜惡,經磨礱而文出。其文與質不一,其色淡而不豔。其大小不倫,欹陷斜稜,尖突異狀,絕無方圓平直者,其直低昂不一,佳者倍之。為念珠重而涼,不宜於冬。餘亦堪於案頭玩具之。」將文石產、開採、製作、賞玩方式做具體的描述。
考文石之托始兮,韞於璞而深藏。迨畸人之穿鑿兮,乃由闇而之章。色清淡而不豔兮,形多稜而少方。不可點而成金兮,不可餐而為糧,不可為圖而作篆兮,不可為器而薦香,不可入藥而供丹竈兮,不可作硯而伴文房。胡爭取之若鶩兮,致厥直之常昂?購之無謂兮,棄之何傷!
石若艴然而自鳴曰:「君不吾取,吾為君宣。吾聞君子不責人以全美,不沒人之微賢。矧吾粹品,出自天然,質瑩瑩而不駁,性硜(ㄎㄥ)硜而恆堅。不追琢而自麗,不 粉飾而成鮮。含雲帶霧,染黛浮煙。依海島而儲秀,歷寒暑而永年。匪自衒以求售,偏競羨而投錢。曾雜珍奇於五都之市,幾供玩悅於七寶之前。士逢知己而自貴,
物經賞識而益妍。君不吾取,吾無憾焉!」
余聞其言,歎異者久之。乃恍然曰:「非石之貴,惟文為貴。文不雷同,故其色各出。文不柔靡,故其質常貞。文不好異而矜奇,故淺淡而不可厭。文不悅人而
逢世,故平常而不可輕。惟其如是,是以取之。」嗚呼!一石之微,尚以文見重於海隅,況士君子斯文自任,懷瑾握瑜,選珪璋兮黜碔砆。探英奇於崑崙之顛,識卞 璞於荊山之區,視茲石又當何如也!
〔譯文〕
考察文石的初始,蘊葳並深埋在璞石中。等到技藝不凡的工匠的研磨精製,才由不起眼的石頭變成有文彩的石玉。顏色清淡而不會太過華麗,形狀多呈有稜有突的,少有方形的。無法點石成金,無法拿來當飯吃,無法拿來當圖章刻篆文,無法當祭祀用的香爐,無法用來做成練丹製藥,無法做成文房用的硯台。為什麼大家相爭取,趨附的人極多,使它的價值經常上漲呢?如果買來無所謂,那把它丟棄也沒什麼妨礙啊!
文石有點不高興,自己辯解說:「你不來接受我,那我來跟你宣講一番。我聽過君子不會以完不完美,來指責別人,不埋沒別人的微小的賢能。況且我本是純美無雜的東西,出自於天然,本質透明光潔而不會顏色雜亂,本性硜硬而恆保堅實。不用太過琢磨,就可以自顯明麗,
不用粉彩雕飾而可成光鮮。猶如蘊含雲氣而帶濛霧般,猶如浸染在暗青色中而飄浮著迷煙般。是依海島而藏儲的秀美,可歷多年寒暑而永永久久。不是自我誇耀來向人求售,偏偏人人競相欽羨而投錢購買。我曾經雜參在珍寶奇物,在五大都市的市集中,幾近供玩悅喜在七寶的前列。士人把我當成知己而自藏珍貴,物品要經人賞識,才得以更加妍好。你不來接受我,我也不會感到會有所遺憾!」
我聽完了文石的說明,連連驚歎他的特殊的地方。於是才恍然說:「不是石材的珍貴,而是那紋理才是珍貴的。紋理都是不相雷同的,所以他的色澤也都各有各的特點。他的紋理,令人不會覺得軟柔靡爛,所以他的本質可常保貞正。他的紋理,並不以怪異而是矜持變奇,所以淺淺淡淡的,令人不會覺得厭煩。他的紋理,並不用來取悅別人而迎逢世間,所以是如平常而不可加以輕忽。也就正因如此,才來取用他。」嗚呼!才一個小小的石頭,尚可以紋理,來見重於海邊一角,何況士人君子,拿「斯文」二字來自我期許,心懷有高貴的美德與才能,拔選出優良的珪璋美玉,革黜那碔砆的假玉石塊。可察探他的英姿奇態於世界崑崙的高峰之上,可認識他的卞性璞質於荊山美玉的境界,看看這樣的石頭,又可以權當什麼樣的地位!
西元1775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澎湖第十六任通判胡偉建(廣東人),鼓勵當地文風,爭取功名,在文澳西邊籌建書院。認為:「文石,澎產也。其石五色繽紛,文章炳蔚。石之文何莫非人之文。」乃取名為「文石書院」勉勵學子。隔年書院落成,並撰文立碑,寄望效仿文石出於璞而供於庭的特質,期盼學子將來也能成為國家棟樑。自此,文石成為澎湖文化精神的象徵。
惟文石之文,以堅貞之質著,斑爛之耀,五色紛綸,應乎天則五緯昭,應乎地則五行位,應乎人則五常敘而五教彰。充實光輝,發越而不可掩,斯文之所以可貴也。君子觀此,因以得為學之道焉。
〔譯文〕
文石五色紛綸,應天之五緯、應地之五行,應人則是五常而施五教。以之引申為「斯文之可貴也」,「因以得為學之道」。又說:「夫石之由璞而發於山也,如人之自蒙而就於塾也。石必擇工之良者而授之治也,如人必擇師之賢者而從之遊也。」取切磋琢磨之意。學者亦然:「始而訓詁,繼而服習,久而漸摩之至義精仁熟,不知不覺升堂入室,進乎聖賢之域,懷瑾握瑜,不亦一藝林之純璧也哉!」
於歷練之際不知不覺中欣然向道,成為藝文中之純璧。故云:「經天緯地,斯文為至文也。石云乎哉?書院之名,因有取焉。」
西元1905年當時任職於臺灣總督府技手的岡本要八郎,除了在北投溪中的礫石表面及間隙中發現一種由溫泉沉澱出來的含鐳元素礦物結晶,命名北投石,是世界上四千多種礦物中,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國寶級礦物。岡本要八郎於西元1909年在《地質學雜誌》發表之「澎湖島產之文石乃屬霰石」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石礦物學,科學研究重要文獻。
澎湖島た產する之「文石」は霰石むり (澎湖島產之「文石」乃屬霰石) \\ The So-Called
"Bunseki" Of The Pescadore Islands Is A Kind Of Aragonite (Japanese)
出處:地質學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第16卷,第188號,第200-203頁。
台博館表示,台灣文石獨具的同心圓狀花紋也被稱之為「文石眼」,係因文石大部分發現於多孔質的玄武岩中,而玄武岩中經常有氣孔分布,這些氣孔的形成原因多是原存於岩漿中的氣體,隨著岩漿由地下深處噴出地表形成熔岩流時,岩漿中的氣體會往上遷移至熔岩流的表面散逸至空氣中,有些則被保留在熔岩中,當岩漿冷卻凝固後,就形成富含氣孔的玄武岩。玄武岩中的氣孔、斷層或裂隙的存在,提供了類似晶洞的環境,讓文石礦物可以在此空間中生長,晶洞中不同的化學成分、顏色與礦物種類交互生成不同的結晶,就形成漂亮同心圓狀「文石花紋的眼」。新北市的三峽、桃園的三民、復興、新竹的關西亦有文石礦脈,其紋路、色澤、眼線、石質、共生礦等,所呈現的美石,風格迥異各具特點,各有各的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